1、 胡义华,教授,理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执行院长, 广东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被教育部聘为2006-2012年度基础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广东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第四届学位委员会理科评议组成员, 广东省物理电子学重点扶持学科学术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2009年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获“广东工业大学名师”奖,2006年获“广东工业大学师德标兵”称号。2004年获广东省科协2002-2004年度先进个人。多年来,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在团簇结构与光谱、长余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特性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地研究,尤其在范得瓦尔斯团簇的光谱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分别在国际、国内权威刊物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Chemistry-a Europe Jouanal、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Chemical Physics Letter、Chemical Physics、Z. Phyk. D.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 Photobiology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Luminescence、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Materials Letters 、Radiation Measurement、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Optical Material、Physica B、物理学报、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光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物理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发光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功能材料、光谱与光谱分析等发表论文近100多篇,其中70多篇被国际权威索引SCI、EI收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1995年2月至1996年7月、1997年11月至1999年2月和2003年1月-2004年1月三次应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杨世和教授的邀请做高级访问学者,在光诱导金属离子团簇反应、弱成键团簇光谱等课题上进行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详细 >>胡义华教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学术研究
2、苏成悦,教授,男,汉族,1961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博士,物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校实验室建设委员会成员、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计划基金1项。在国际国内权威刊物(PRD、PAsJ、CP、CJAA、物理学报、应用光学、电源技术应用等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被国际权威索引SCI收录8篇。目前主要从事应用光学、应用电子和LED应用等领域的工作。第一批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负责广东工业大学二个产学研基地的管理和研发工作。承担《舞台灯具光学系统及LED二次光学关键技术预研》、《反光杯仿真优化研究及应用》和《LED多波段光源仪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
详细 >> 苏成悦教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学术研究
3、范仰才,教授,在本校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工作32年,现任大学物理部主任,组织、实施大学物理各项教学、教研、教改,教学管理和统考命题。主笔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2005年以来,每年完成教学工作量500标准学时左右,教学效果一直受到学生好评。2001-2011先后五次获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三次年度考核为优秀。2008和2011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广东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各一项。提出了2010级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就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尝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全方位改革原大学物理教学,并亲自率队进行了教改试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积极组织和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担任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评委;解读和辅导竞赛题目,跟踪指导学生从提出方案、作品制作到最后参赛的全过程,辅导学生近十场次。积极主持和参与教研、教改。近年来,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三项;2010年主持教育部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课题一项。先后在《物理与工程》《江西科学》《中国电力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教研论文三篇。在2010级教学改革的教材建设中担任《大学物理教程》上、下册及《大学物理教程教师解答手册》的主编,本人除完成约60万字的书稿外,负责全书的修改、统稿和定稿工作。该套教材已于2012年1月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为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已在本校2011级本科生中全面使用。
4、张欣,教授, 讲授《大学物理》、《专业英语》及研究生专业课程《固态电子学》,年均学时数达392学时,保质保量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2006,2007连续两年,获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07年,在广东工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 “优秀授课教师”奖。 参与讨论和制订2010级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与教改小组成员一起进行了教改试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主持完成广工大高教研究基金“创建研究型‘大学物理’网络教学体系的研究“,现正主持广工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参与 “大学物理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拓展与深化”获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教改论文5篇。
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近年来,在“声或弹性波在复合介质中的传播”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Physics Reviews B&E》、、《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Physics Letters A》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全都被SCI收录。2010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固态随机复介质中弹性波准模式的研究”及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多次获学院科研立项奖、SCI收录奖和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获得良好效果。参与指导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
详细 >>张欣 教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学术研究
5、方允,副教授,2003-2007年担任大学物理部主任,为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教改、青年教师培养等做出积极贡献及奠定良好基础。2006年以来,每年完成教学工作量600标准学时左右,教学效果一直受到学生好评,获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建设”获2008年广东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积极参与大学物理部各项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参与讨论和制订2010级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积极参与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的工作,主办辅导讲座,近两年指导的学生队获一等奖(2010年)、三等奖(2011年)各一队;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立项一项。积极开展校公选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本人承担《物理学发展史》校公选课,规模逐年增加,影响越来越大,教学效果总体受到学生好评。2005年以来,主持校级教研项目一项,参与教育部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研课题一项,校级教研项目四项。
6、张春华,副教授,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对教学方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爱岗敬业,深受学生欢迎,协助大学物理部主任组织、实施大学物理各项教学、教研、教改、教学管理和考试命题。参与讨论和制订2010级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尝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全方位改革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并与教改小组成员一起进行了教改试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积极参与教研、教改。近年来,参与教育部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课题一项,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在《广工大学报(社科版)》以及《物理与工程》等杂志发表教研论文两篇。在2010级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中,作为主要参编者之一,参加编写《大学物理教程》上、下册,本人完成了约15万字的书稿,该教材已于2012年1月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7、朱燕娟,教授,一直从事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和专业课《半导体物理》及《半导体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是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物理电子学”学术带头人,主持省市厅级科研项目7项,主持省厅和学校教改教研项目6项,编写高等学校规划教材8.5万字;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发表教研论文1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3项已授权,1项已转让;获校级以上奖项或荣誉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主要贡献:1)主持与本成果相关的省厅和学校教改教研项目5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和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各1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1项,具体列于P6附录中。2)努力探索并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培养出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高层次奖项拔尖创新人才:本人多年来致力于指导本科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担任系主任期间,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政策规划,积极组织全系老师开展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探索并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使学生创新热情不衰减的方法,取得骄人成绩。
8、赵慧,副教授,1997年开始,尝试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从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已十余年,主持高教所一般教改1项,参与高教所重点教改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教研论文十几篇,参与编写卫生部统编教材1部。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工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工作基础。 1999年首次用PowerPoint制作了课件<<电势 电势差>>,在全国职教物理讲课大赛中使用该课件参赛,获“二等奖”。 2000年用3D Studio Max、Photoshop和Authorware制作了<<振动和波>>,在全国职教物理CAI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该课件的制作、设计均由本人独立完成。 2001年为安徽省高职物理教材制作了配套CAI课件。 2003年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医学物理学>>的编写和配套课件制作工作,获2004年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组(理科)优秀奖。 2007年学校评估期间,为大学物理教学制作动画<<原子的能级跃迁>>,解决了公开教学中课件没有动画的不足。 2008年制作的<<物理CAI>>获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高教组多媒体课件优秀奖 2008年主持高教所一般课题《大学物理教学力学动画制作》项目编号2008F4,按期结题,并获校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9年参与高教所重点课题《大学物理》学生自测系统(选择题)》项目编号 2009A02,按期结题。 2010年用Authorware制作的《大学物理教学学生自测系统(选择题部分)》获 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 “优秀奖” 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三等奖” 广东工业大学 “三等奖” 详细 >>赵慧 副教授的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学术研究
9、李晓端,教授, 1983-198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8年7月至1999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资助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研究物理教育。2002年2月至2003年12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研究,研究脑电图。
5次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两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被评为校新世纪人才。先后获得学校优秀党员、校优秀教师等。 主讲了理论物理中的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普通物理中的光学、原子物理、电磁学;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计算机专业英语、电子技术专业英语等课程。 在大学物理等杂志上发表物理教育论文十余篇,主持了“EIS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课程设置的实时控制”、“基于Web的远程教育”、“基于多媒体仿真的电动力学课程学习网站”、“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等项目的研究。
10、林请华,教授,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至1986两年在厦门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班进修学习。1988年调入广东工业大学工作至今,多年来主要从事《大学物理》、《激光原理》的教学工作。 并从事激光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11、刘晓华,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在四川大学物理系取得硕士学位后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系。199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红外材料 HgMnTe、CdTe、CdZnTe晶体生长与光电特性研究,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主要研究内容是介电、铁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其与半导体的集成。2001年去新加坡数据存储研究院(Data Storage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内容是过渡金属磁性离子搀杂II–VI族稀磁半导体薄膜及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颗粒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2003-2008年任汕头大学物理系教授。现为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数年来发表SCI论文20余篇,荣获省部科技奖4项,主持科研项目5项。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发光材料、铁电磁性复合材料等。主讲课程:《固体物理》,《高等固体物理》,《铁磁学》,《材料物理》,《大学物理》等。
12、刘美希,副教授,硕士。1993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广东工业大学。先后主讲过《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等课程。曾获得青年教师比赛的奖项、校十佳教案和年度考核优秀等成绩。科研上在凝聚态方面(主要在铁磁领域)进行了有关研究,发表论文十几篇。
13、罗莉:博士,教授,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研究,表面等离子体激光,快速激光光谱,非线性光学。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讲<<专业英语>>,<<半导体薄膜技术>>,<<光信息技术及应用概论>>,<<大学物理>>等课程。
14、肖万能,博士,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入中山大学激光与光谱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9月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为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讲《大学物理》、《光电检测技术》、《光电子技术》、《光通讯技术与器件》等课程,并从事超快非线性激光光谱学和一维光子晶体理论研究, 主持国家和省基金各一项。
15、姚源卫,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2007年7月获华南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从2001年7月到现在,在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的兴趣在于声子晶体能带结构和兰姆波的研究。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博士启动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自然基金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在 Physics Letter A、Journal of Physics D,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 、Chinese Physics letter、Physica B等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曾为人物传记杂志 Who is Who 作为侯选人提名,同时也为国际期刊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Ultrasonics 审过稿。
16、张伟,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2004年6月在四川大学获得材料与物理化学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大尺寸光学倍频硫镓银晶体制备及器件应用;2008年5月在中山大学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纳米磁性材料的生物及太阳能领域应用研究工作。现从事稀土掺杂LED荧光粉制备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半导体光学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主讲 专业英语,传感器技术,太阳能发电工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大学物理等课程。
17、蒋艳平,博士,教授。200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到广东工业大学工作,从事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2012于湘潭大学获博士学位。
18、刘秋香,博士,教授。2001年中科院金属所获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2003年在中山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1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介电、压电与铁电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低维材料的生长及机理分析。
主讲课程:《电介质物理》,《铁磁学》,《材料物理》,《大学物理》等。
19、盛霞,讲师。199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2000年8月留湖南大学任教。2003年于湖南大学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7月进入广东工业大学工作。主讲的课程有《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工作至今发表了几篇教改和学术论文。主要从事新型电子器件的开发和应用及电子材料的研究。